安阳学院-2024欧洲杯买球软件

成功,我不配?丨冒名顶替综合症
发布日期:2022-09-30  浏览量:

考试取得佳绩,职位晋升,拥有一位“闪闪发光”的伴侣……这些本都是令他人艳羡,“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幸福事,然而,你是否出现过一种奇怪的感觉:面对鲜花和掌声,不仅没感到有多快乐,反而出现了一种“我当之有愧”的自我怀疑感。

这种奇怪的自我怀疑,通常有三个具体的方面:

1、面对成功或成就,觉得自己就像个骗子——我让所有人误以为我很厉害而“骗”得了这份成功,对此我当之有愧;

2、总害怕有人来戳穿我的“骗子”身份;

3、认为获得成功绝不是因为我聪明、能力强,纯属是碰上好运了,或纯属是上天怜悯我的努力。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面对自己的成就,深信自己“并不配”,并总是害怕有人来戳穿这个“我并不配”的“事实”的恐惧感。伴随着这些感受,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冒名顶替者(impostor)”。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什么是冒名顶替综合症?

这种心理现象最早是临床心理学家保琳(pauline)和她的同事苏珊(suzanne)在做心理咨询时发现的。她们发现,在来访者中,那些非常成功的女性(150个在不同领域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常常感觉自己把别人骗了,其实自己并没有他人想象的那样聪明,并总会产生一些诸如“学校录取我是因为教授们判断失误,给出的评分过高,我获得这个学位是因为我交上好运了”的想法。

保琳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冒名顶替者循环周期(impostor cycle)” ,描述了冒名顶替综合症发生的心理过程。

当一个人面临与成就相关的任务时,ta会感到焦虑、自我怀疑和担忧;这种情绪可能会促进ta对任务进行过度的准备或者拖延任务的进行(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任务完成后,ta会暂时感到一阵解脱,同时通过将成功归因于努力(对任务进行了过度准备)或运气(对任务进行了拖延)来贬低任何积极的反馈;解脱的感觉最终消散,“冒名顶替综合症患者”会开始觉得自己像个骗子,ta们会怀疑自己,并可能开始感到沮丧或焦虑。上述的过程,循环往复。

心理学家gravois在2007年发现,70%的人都将在他们的人生中经历至少一次当“冒名顶替者(impostor)”的感受。因此,当你经历了“冒名顶替综合症”,并不需要过分焦虑担心,因为——you are not alone,你并不孤单。

很多名人都出现过这种现象。演员艾玛·沃森在接受采访就曾表示,“每次我越努力,取得越大的进步,我的自我怀疑感就越加强烈,我总感觉自己像个‘骗子’”;就连爱因斯坦也曾认为自己的研究并不值得大家这么的关注。

这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十分普遍,研究者们对“冒名顶替综合症”也不再局限于病理学上的讨论,只要当一个人无法将获得的成功正确内化归因,这种“冒名顶替者”的感受症状都可能发生。

“冒名顶替综合症”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存

//积极影响

1、冒名顶替综合症“患者”更有可能成为良好的2024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

也许是害怕被“戳穿”,出于自我保护,冒名顶替综合症"患者”往往在工作中更能关注到他人的感受,做事情通常是以他人为取向的(other-oriented)。而受“配不上”的感受驱使,他们总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因此也会变得非常努力。上进又为他人着想的他们,更有可能成为良好的2024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

2、工作生产力也保持较高,不受人际交往效能影响

冒名顶替综合症”患者”能够收获更高的人际交往评价,这是不是以牺牲工作生产力为代价的呢?调查发现,冒名顶替综合症”患者”并没有因为在人际交往中的付出并不伴随着生产力的降低,也就是说,他们既保持了高人际交往效能,同时也拥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因此,他们常能收到上司和同事的正面评价。但做这项调查的研究者陶菲克(tewfik)提醒人们说,对待冒名顶替综合症的问题我们仍需谨慎审视,不能因为它带来的一些积极影响而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问题。

//消极影响

1、“冒名顶替综合症”可导致自我设障

“冒名顶替综合症”所产生的感受,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怀疑,会导致我们丧失做事的信心,害怕失败,阻止我们在工作、人际关系或兴趣爱好活动中寻求新的成长机会来扼杀我们的潜力 。

2、“冒名顶替综合症”降低了我们的幸福感

对于“冒名顶替者”来说,成功并不意味着幸福。“冒名顶替者”经常经历恐惧、压力、自我怀疑,并对他们的成就感到不舒服。冒名顶替者的恐惧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很难接受和享受他们的能力和成就。

综合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来看,尽管冒名顶替综合症似乎会产生补偿效应,但我们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影响而去忽视问题的本质。也许有冒名顶替综合症的人群可能具有为他们赢得客观事实上的成功的特质,是一种正向的结果,但不意味着这种问题可以被忽视甚至值得我们去发展,因为它仍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相反地,我们可以寻求更加平衡、更加健康的方式来创造成功的机会。

溯本求源——什么导致了“冒名顶替综合症”?

俗话说,“穷理必穷其源”。想要缓解“冒名顶替综合症”,首先需要我们了解清楚引发这种症状的因素,治标治本。“冒名顶替综合症”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1.个人性格特质

易感性人格特质,如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神经质(neuroticism),与“冒名顶替综合症”的发生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往往会报告有较高水平的“冒名顶替者”恐惧。当他们无法实现心中的“完美目标”时,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失望,并倾向于用一次的失败经历否定自己,把自己定义成“失败者” 。

//2.家庭影响

家庭成员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为孩子评价自我的方式造成影响。其中,两种极端的育儿方式将会诱发孩子产生“冒名顶替综合症” 。

1.不断的批评

当庭成员总是向孩子灌输“你看xxx多聪明呀,你不如ta聪明”,孩子们永远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而学校将成为孩子摆脱家庭成员贴的标签的好地方。一方面,孩子可能在学校里通过不断努力来证明自己,反驳家人的观点;另一方面,孩子在取得成功后又会因为家庭成员的评价而产生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成功其实完全来源于运气。

2.过度的赞美

当家庭成员总是灌输像“无论什么事情你都能轻松做成”、“你是这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的观点时,这种过度的赞美实际上给孩子灌输了很高的期望和压力。当孩子经历了自己不能做成的事情时或不能达到期待标准时,便会开始怀疑父母的观点,进而产生自我怀疑。

//3.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刻板印象给人们贴上一个又一个的标签,因此,当我们表现得与“标签”显示的不一样时,难免会产生自我怀疑。在这方面,受影响较大的通常是女性群体,比如当人们提起“领导者”这一角色时,脑海中构建的通常是一个自信、独立、爱好冒险的男性形象[9],这意味着,渴望担任领导角色的女性必须与常见的刻板印象——“女性在职场上缺乏竞争力”的观点作斗争。这场斗争既是面向外部的,也是面向自己内心的,那么斗争过程中便难免会产生焦虑、自我怀疑的感受了。

对症下药——我们可以克服“冒名顶替综合症”

了解了引发“冒名顶替综合症”的因素后,我们便可以对症下药了:比如家庭中家长可以通过赞美努力而不是赞美结果,社会上可以少一些 “贴标签”的行为来预防“冒名顶替综合症”。但由于原生家庭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受我们个人控制,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也可以进行“自助”,主动寻找一些途径走出困境。

//1.说出来

将你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避免陷入自我沉思。与信任的家人、朋友、同事、咨询师等谈论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给予你积极的帮助,不要让羞耻感阻碍你的表达,因为恐惧而压抑真实想法的表达只会给你带来压力。简单来说就是大胆地把真实的感受说出来!

一方面,同伴的正向反馈往往会帮助你更加客观、合理地正视自己所获得的成就,帮助你更好的评价自己;另一方面,当你说出来时,就意味着你不再“欺骗”,这有利于降低你的愧疚感。同时,你还可能发现你的很多同伴甚至平时你很敬仰的人也都受到过相似的困扰(别忘了上面的数据显示70%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呢!),而来自同伴的共情往往能够缓解我们的焦虑与担忧 。

//2.将事实从感受中分离,聚焦于事实

“冒名顶替综合症”会让你怀疑自己到底“配不配”。然而,这种怀疑往往是建立在恐惧的情绪而非事实之上的,将你的感受与事实分开是对抗冒名顶替综合症的最有效策略。大部分情况下,你的同事、上司等对你工作的评价都是较为客观的,不会“为了讨你开心而撒谎称赞你”,你可以尽情地享受来自周围的积极反馈,如果你仍对积极的反馈持将信将疑的态度,那你可以尝试寻找事实论据来决定是否接受这项反馈。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分析事实,可以尝试swot分析法,审视你现在所具有的长处(strengths)与短处(weakness),以及所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

//3.观察自己的工作状态,正确归因

观察自己是否处在过度准备(over-preparation)或者拖延(procrastination)的状态。如果你处在过度准备的状态下,比如过多的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任务,你便需要停下脚步——毕竟,很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困难和挑战,你通常不需要在一开始就知道、掌控一切。如果你处在拖延的状态,很可能是因为焦虑和压力而造成的逃避行为,你可以尝试向外请求援助,而不是进行自我的“精神内耗”。当任务完成之后,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品质,为自己感到自豪。不要总是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为“运气”之类的外部因素,多审视一下如“自身能力”等内部因素,比如把你的努力归结为“我正在展示我的能力”而不是“我要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4.不被定义,拥抱自己身上的力量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不要被一些角色标签诸如性别、年龄所定义。与其总是关注自己的弱点、缺点,不如多欣赏一下自己的长处,不要畏惧“自我推销”。同时,“冒名顶替综合症患者”需要时常提醒自己“人无完人”,毕竟“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总是将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对比是无法让我们正确、全面地了解自己的。

//5.寻求专业帮助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长期处在“冒名顶替综合症”的困境,可以考虑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听取更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点击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