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标准”、“指南”、“评价”
---全国高等学校外院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京开幕
2016年4月16日上午,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我校外国语学院刘惠娟副院长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共有一天半的议程,包括主旨报告、专题论坛和专题报告三个阶段。论坛聚焦 “国家外语人才培养:标准、指南与评价”,以解读《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两大纲领性文件、引领高校外语教学变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目的。来自全国的1800名高校外语教学专家齐聚北京,交流探讨,共同谋划改革发展路径,设计中国外语教育未来。
开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彭龙校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曹德明校长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校长分别致辞。三位校长在发言中都结合当前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谈到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党的“十八大”确立“开放”理念为国家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落地、“双一流大学”建设全面启动。这样的环境之下,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外语教育要如何改革发展才能够满足国家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成为高校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肯定外语教育面临时代机遇的同时,三位校长也在讲话中提到了中国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在推动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道路上正在做出的各项努力。高屋建瓴,引人深思。
主旨报告
4月16日上午为论坛第一阶段:主旨报告环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和多伦多大学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长江学者professor alister cumming分别围绕“指南”、“标准”与“评价”三大主题词做主旨发言。
王守仁教授在主旨报告中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进行解读,他从对语言的认识切入,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而且是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对于语言的认知从根本上决定语言教育的理念,因此这是所有语言教育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随后,王守仁教授从研制过程、基本原则、大学英语课程价值、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师发展八个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进行介绍与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调研为基础、以研究为支撑,在研制过程中倡导科学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的基本原则。大学英语课程承担着为国家对外开放、提升国际话语权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指南”考虑到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不同,将培养目标细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级别,强调以英语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重点。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教学评价方面,“指南”指出应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校本评价与其他多样化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共同基础测试与其他多样化测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试体系。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实现由关注“教的目的”向关注“学的需要”转变。另外,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在教师发展方面,除了指出院校应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之外,“指南”还强调大学英语教师应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孙有中教授在主旨报告环节解读《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孙有中教授从教学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师发展、质量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对“国标”进行全面解读。他特别强调了外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在讲到外语专业类学生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力时,孙有中教授指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具有突出重要性,并对这三种能力进行了具体论述。此外,孙有中教授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充分肯定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教师是一切教育变革与教育创新的推动者,认为教师发展方案制定实施和完善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此外,此次新“国标”最大的差异就是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新增了“质量保障”的部分,通过对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和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两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来为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障。最后,孙有中教授对外语类专业的改革路径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主旨报告阶段几位专家对“标准”、“指南”与“评价”三大关键词的深入解读,增进了与会嘉宾对于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宏观了解,解决了新“国标”与“指南”颁布之际许多院校和教师存在的困惑。
专题报告、专题论坛
专题报告探讨前沿教学理念、方法与手段,外语能力评价体系建设与教师发展;六场专题论坛分别聚焦各类型高校大学外语课程改革与创新,外语类专业建设与改革,“一带一路”倡议与多语言教学发展机遇等。这些主题均体现了创新与变革、探索与实践、挑战与机遇。
结语
2016年,对于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一方面,随着“十三五”建设时期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推进,国家对外语人才提出更高水平、更多元化的需求,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另一方面,最新的“国家标准”和“教学指南”即将于年内发布,两大文件出台之后,如何在第一时间把脉大势,结合自身院校定位与政策要求,做出科学的、发展性的举措,在“标准”与“指南”的带领下改革和创新,探索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也是所有高校都在关心的问题。
我校外国语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入研究解读“国标”中关于专业建设基本要求、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基本标准,并依据“行标”即社会发展与需求,来指定本校外语人才培养的“校标”,坚持“坚守专业本色、彰显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发展和服务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原则,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教育、经济发展。
(文/图 刘惠娟)